close

消失中的行業——畚擔販仔 

文/攝影Ying

 

畚擔販仔4.jpg  畚擔販仔2.jpg         

蘭陽平原上交通運輸的變遷,深深影響著頭城的發展。清朝烏石港、頭圍港的水運時期,頭城是貨物集散中心的商業重鎮;1924年東部鐵路全線通車,鎮上沒落了,但每日搭火車,擔著本地生產的新鮮蔬果魚肉及加工農產品,供應大台北地區民生所需的畚擔販仔,興起了。

畚擔販仔這個行業,維繫許多家庭的生計,是屬於頭城人的,特殊的集體經驗與記憶。

北宜高速公路雪山隧道通車後,頭城街上因為蘭陽博物館的觀光熱潮,又熱鬧起來,反倒畚擔販仔卻逐漸消失中。跟頭城菜市場周邊賣菜的阿公、阿媽不同,畚擔販仔是非常耗力的勞動,年輕一輩多半會選擇開車,省時又省力,讓畚擔販仔儼然成為超齡就業的族群。

像30年次的簡和雄,年資超過四十年,他十三、四歲開始捕魚,做過船長,後來因為漁船收起來,開始當起畚擔販仔,他是坐火車到台北車站,然後搭計程車去信義路、木柵、萬芳的菜市場,賣水果、蔬菜和魚。

簡和雄表示,有些人是『罔擔罔行』,哪裡有生意就往那裡去,會固定星期幾在那個市場,則是要付攤位租金,一天從數百元到上千元都有。他們也配合年節,如端午節賣粽子,清明節賣粿,過年時賣煮好的雞、粉肝、香腸之類的家鄉味,都很受歡迎。

簡和雄指出,這種工作都是靠力氣,女性比較少,他年輕的時候可以擔二百多斤,那時候農產品的價格比較好,只要擔得去就賣得完,一擔賺個一千元左右,二擔就有二千元,收入算不錯,現在是擔太多去,也賣不完。

因為膝蓋有毛病,簡和雄現在已半退休,他認為當畚擔販仔的好處是身體健康,因為夠強壯才有能耐擔重物,而且他的五個孩子都是靠他的畚擔養大的,感念父親辛苦,都聽話又上進。

世間沒有不死的英雄,但有不滅的精神;畚擔販仔象徵的時代精神,值得我們敬重與感恩。

畚擔販仔3.jpg  

畚擔販仔1.jpg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在宜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