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的大身尪?誰的故鄉?

文/攝影Ying

大身尪的故鄉2.jpg  大身尪的故鄉5.jpg 大身尪的故鄉6.jpg  

蘭陽地區的民間陣頭以大身尪最為盛行,頭城從清末以來,因南門城隍爺與北門東嶽大帝神誕發展出來的遶境文化,境內有超過一百尊的大身尪,讓頭城人以『大身尪的故鄉』自詡。

大身尪各有所屬的尪仔會,以東嶽廟為例,東嶽大帝有三個兒子(爵子)一個女兒,加上左右護法七爺、八爺、文武判官、鬼王….等等,就有十幾個尪仔會。尪仔會的成員背景,常具有社會階級的意味,各自獨立運作,既不隸屬於廟,彼此間也互不往來,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與社會活力。

頭城自2006年迄今,逐年陸續有公、私部門的經費挹注,推動老街保存活化的相關計畫,大身尪文化、李榮春文學、登瀛吟社及鸞堂文化,被視頭城珍貴的文化資產,主事者是宜蘭縣頭城文化發展協會,該會並設有頭城文化館,就在和平老街上。

在老頭城的信仰中,一旦加入尪仔會,最好不要退出,因此,會員不乏世襲者。只是,時代變遷,社會多元化,昔日有頭有臉的人才能參加的尪仔會,現今卻落入得花錢雇人來夯(giâ,以肩舉物)大身尪的窘況。

於是,文化協會除了推動大身尪修復、仿製的工作,還著力在陣頭操演傳習,甚至構思了紙糊尪首的創新做法,去年的宜蘭在地藝術節,首次將大身尪推上舞台,作為一種藝術表演,讓參與的東嶽廟復興社成員很有成就感。

復興社現任(也是第一任)會長黃銘宗,43年次,十六歲開始跟著父親黃燦堂籌備尪仔會各項事宜,他指出,往昔夯大身尪沒有所謂操演培訓,都是繞境時,呼叫誰家有查埔囝仔要出來看,邊跟邊看邊練,他就是這樣跟出來的。

過往的文化傳承是自然而然地做中學,現在的文化斷層卻必須學中做,文化協會曾與頭城國中合作,培訓學生操演,卻因師長反對,無疾而終。民間陣頭邊緣人的形象,跟昔日廟會活動遭到政治力的打壓不無關係,原本生活化的宗教信仰,成為迷信、次級文化的象徵,也是大身尪後繼無人的困難點之一。

文化協會創會會長林旺根表示,地方上的廟宇有感化人的功能,大身尪對人心的穩定很重要。確實,傳說東嶽大帝掌人生死,總管人間吉凶禍福,執掌幽冥地府十八層地獄,極受敬畏,在繞境前一晚,七、八爺會出來暗訪,清除鬼祟,也屬頭城人的集體記憶。

在宜蘭文化局社區傳統陣頭保存與創新示範計畫中,負責指導復興社舞台演出的傅偉,認為大身尪文化傳承,顯露了人跟人、社群與神的愛,老一輩的有回憶,參與者有技藝,還可以練體力,至少,大家把時間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。

68年次,輔仁大學宗教系畢業的林毅勳則有不一樣的感受。他從不懂事就開始跟著爺爺夯大身尪,四、五年前接下爺爺東嶽廟大爵子的會員,因為有興趣也有感情,被游錫財里長找來負責大身尪操演的課程,從無到有,設計出五小鬼的陣頭,他認為目前是靠里長個人感情在推動,層級太低,地方有派系,加上耆老有自以為是的傳統,年輕的缺乏熱忱,推動很困難。

林毅勳說:『在頭城,十個老人有十個傳統』執著也是一種阻力。像傳統觀念認為女性不能夯大身尪,53年次的黃政陸就認為有何不可,不過,大他十歲的哥哥黃銘宗還是認為不妥。

『頭城大身尪繞境民俗』有沒有可能登錄為縣定民俗?各界地方人士曾與文化局代表開會溝通過。文化資產科的承辦人陳怡華表示,經審查委員實地勘查今年的繞境活動後,認為傳統特色並沒有表現出來,電子花車是一大問題,城隍廟與東嶽廟之間的互動也備受關切,因二廟是輪流舉辦繞境,將進一步觀察明年的繞境後做出決定。

大身尪繞境想成為縣定民俗,不是一、兩個人或一、兩個單位的事。頭城是『大身尪的故鄉』,可是,是誰的大身尪?誰的故鄉?頭城人能否重建對這項文化資產的集體記憶與認同,並回饋到實際行動——觀察中。

 

【編按】

(1)有關頭城大身尪文化保存與修復、活化計畫,可參閱《頭城文風社區報》第一、二期,各期社區報可至【燦景古建築研究工作室】部落格瀏覽http://lizejian268.pixnet.net/blog

(2)頭城城隍廟神誕為農曆1月6日,東嶽廟為農曆3月26日,民國73年起,配合政府政策,改為一年一間廟舉辦繞境,二者輪流,明年(2012)輪到東嶽廟

大身尪的故鄉7.jpg  

大身尪的故鄉1.jpg

大身尪的故鄉4.jpg 

大身尪的故鄉3.jpg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在宜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